One-Stop Service of Payment&Risk Management

Articles Tagged with

金融

Home / 金融
News, Services

eKYC: Cross-Border Payments' Security Line of Defense in the Digital Age

当前,跨境支付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交易和在线互动变得越来越普遍,跨境支付所面临的合规问题也日益凸显。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最新发布的《2023年金融犯罪合规的真实成本研究-亚太地区》调查了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和新加坡五个市场的受访者,报告表明中国和日本的金融犯罪合规成本最高,分别达到约204亿美元和178亿美元。

当谈到金融机构运营时,风险合规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早在2021年1月,人民银行、外汇局就联合下发了《银行跨境业务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指引(试行)(银发〔2021〕16号)》,规范银行跨境业务管理,防范洗钱、恐怖融资及跨境资金非法流动风险。金融机构不仅要在跨境业务中遵守合规标准,还需有效地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KYC便成为金融行业的基础,更是法规监管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自1970年美国银行保密法引入首个“了解你的客户 (KYC)”指南以打击金融犯罪以来,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使用KYC来验证其客户的身份。KYC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身份盗窃、欺诈、洗钱和其他非法活动。在KYC流程中,个人需要提供某些文件和信息来证明其身份,包括政府颁发的身份证件、地址证明和其他相关文件。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确保他们与合法客户进行交易且遵守监管要求。

然而,传统的KYC方法通常涉及繁琐的步骤,物理文件都需线下提交和手动检查,而在亚太地区中,KYC环境则是复杂多样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KYC法规和实践。面对全球的客户,不同的政策制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多样化的监管要求和文化的细微差别都导致身份验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是KYC流程中不可避免的。

随着技术、犯罪和客户期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正转向eKYC。eKYC流程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获客模式,打造全新的流程体验。

遵循法规要求:全球对于KYC的监管要求渐趋严格,采用eKYC利用特定于每个国家的数据库来确保遵守当地法规,随着监管要求迅速适应变化。

减少时间并提高效率传统流程中,审核时间较长,而eKYC将所有流程转移到线上,从而消除了对线下提交资料后手动检查的冗长步骤的需要,大幅减少了身分验证所需的时间,简化流程,减少摩擦。

远端身份验证:eKYC借助人脸识别、OCR识别、可信执行环境(TEE)、SSL通讯加密、电子签名、大数据等多种安全技术进行线上的身份验证,使金融企业即刻确保业务的反欺诈反洗钱合规。

强化安全防线:eKYC流程可加入生物特征辨识和即时数据检查,和传统KYC流程相比,安全性更高,在抵御诈欺威胁方面也更坚强。

节省成本增加效益:透过减少人力及时间成本以及无纸化流程,eKYC对企业来说更具成本效益,让企业能更有效地分配内部资源。

与传统KYC相比,eKYC 具有多项优势,包括更好的客户体验、更高的转化率和可扩展性。因此eKYC也快速地获得了国际金融科技产业的认可,可应用在不同产业,改变各行业的身份验证流程,带来效率和安全性的新时代。

1.金融产业:在金融产业中,eKYC可以简化新用户开户和业务所需的认证流程,客户能够远端缴交文件,并透过eKYC于线上进行身份验证。

2.电信业:电信业者接入eKYC后,客户可以直接在家中透过eKYC进行身份验证验证来注册SIM卡。

3.医疗保健业:医疗系统接入eKYC流程后,能够简化身份注册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甚至进一步实现远距医疗场景。

4.电商零售业:电商平台交易频繁,而针对金额较高的产品时,防范欺诈,确认顾客的身分至关重要。电商行业采用eKYC可以精准验证客户信息,为线上交易增加一层安全保障,同时也可以监测平台产品,避免违规。

5.观光旅游业:机酒预订、汽车租赁,都需要确认客户的身份,企业接入eKYC系统可以加快身分验证流程,以提供更流畅的服务。

6.政府服务:政府部门提供社会保障福利、税务申报等服务时,可通过eKYC验证身份,快速办理业务。

eKYC能在多元化的产业中触发身份验证情境的需求,能够协助企业适应不同监管及运营需求,不仅强化安全性及合规措施,也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

虽然eKYC具有更高的合规性,但在利用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时,如何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是企业选择eKYC服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选择处于技术前沿的提供商,确认是否遵守数据保护法规,同时拥有无缝的集成能力,与当前的数字生态系统融合,提供最小的干扰和最高的效率。通过遵守这些标准,企业即可实施eKYC服务,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业务运营。

中付技术eKYC解决方案基于高度专业化的SaaS服务,集成AI验证,全方位根据客户的姓名、身份证号、身份证照片、自拍和背景进行重复分析,防范盗用信息的网络欺诈者,核实身份信息。利用权威数据库、道琼斯名单,提供名单数据和名单自动化筛查,提供数字化远程在线解决方案,针对全球的客户群体,能通过更完善的机制,包括全球护照等权威数据,实现全覆盖的安全查验,同时还具备多重防线,从业务人员到管控人员再到审计人员,三重保障贯彻支持监控全程,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KYC审核要求,从上至下发现潜在危险。

除此之外,中付技术eKYC解决方案也支持定期更新数据库,针对入驻客户重新识别、精确识别,还能够对变更后的客户信息自动重新验证,能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触发系列检测动作,能够自动提醒完善系统,对比传统线下模式,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一站式解决。

News, Services

Cross-border Finance Watch: New Trends in Global B2B Collections and Payments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跨境出海成为近年来企业转型的重要措施及战略之一。传统的企业出海大多以跨境电商和一般贸易为主,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泛娱乐相关业务也成了互联网出海的第二大赛道(引自白鲸出海《2023泛娱乐出海白皮书》),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虚拟社交、直播等领域。

2023白鲸出海泛娱乐赛道收入数据图

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预测,2021-2025年,中国的跨境B2B市场将以25%的复合年均增速增长到13.9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艾瑞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出口B2B贸易支付总体可实现市场规模(TAM)为4.9万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未来行业TAM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艾瑞《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除了传统跨境业务中所需的收单收款场景外,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出海企业在本地或全球采购需求的显著增加。跨境付款的需求愈发强烈,例如海外市场营销费、海外员工工资、本地推广费用、线上服务采购等项目的支付。另一方面,随着跨境B2B金融解决方案的日趋成熟,预计未来在新业务的推动下,跨境B2B付款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新的跨境金融业务增长点。

传统的跨境B2B支付通常依赖银行间的SWIFT系统进行交易处理和结算,尽管SWIFT作为国际支付的行业标准已被广泛使用,但仍存在流程复杂,时效较慢,缺乏透明度,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行业亟需更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来满足目前跨境B2B付款业务的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跨境付款业务,并推出了多种跨境B2B付款相关的解决方案。据中付技术B2B金融行业专家观察,多个国际卡组织、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等都已入局跨境B2B付款行业,他们所推出的解决方案也各有特点。

第一类方案是由国际卡组织为首所推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借助卡组织自身的全球卡支付和账户支付网络,以及遍布全球的会员银行,为客户完成跨国资金处理。

其中,万事达卡较早一步将B2B业务作为战略重点,陆续推出了面向企业客户的跨境付款、虚拟卡、电子安全等金融解决方案,并且在市场覆盖率方面有了较大增长。

另一方面,Visa也正式宣布入局跨境B2B金融服务,和万事达卡的方式接近,同样是借助现有的卡支付网络和本地账户能力,实现商务支付和资金流动的数字化。在最近召开的《2023 Visa中国跨境金融支付创新论坛》中,Visa详细介绍了在跨境金融方面的业务趋势和创新解决方案。(详细信息可搜索相关新闻资讯)

第二类方案是由各跨境支付机构为主导,如Airwallex、Payoneer、连连国际、寻汇、OTTPay等公司,借助国际银行提供的伞形账户网络能力,为客户提供虚拟银行账户,可同时满足客户多币种收款、跨境付款、多币种转换等业务需求,同时结合原有信用卡收单、本地收款等业务场景,加上虚拟卡方案,可以解决大部分出海企业在跨境业务中的资金收付和使用需求。并且以上支付机构也在积极融入本地金融网络,逐步实现接入本地钱包等支付能力。

第三类方案是以Thunes为代表的跨境支付公司,通过自行连接本地收付款机构,搭建全球资金处理网络,是可控度最高但也是挑战最大的一条路。

这类方案在创建初期就已决定收付款并重,坚持两手抓,可以最大化利用自身网络来优化地区的跨境支付能力。Thunes于今年正式官宣在北京成立大中华区总部,第一时间宣布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的基于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收付款解决方案。此外,Thunes还在积极申请中国境内的金融牌照。有趣的是,Thunes新任命的亚太及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黄美伦女士,此前是SWIFT中国区负责人,她本人也表示Thunes的定位更类似于SWIFT,主要是对传统支付网络的补充。

总体而言,以上三类方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跨境B2B付款业务的未来,不同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都在推动跨境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在跨境出海成为新时代浪潮的机遇下,相信未来关于跨境B2B金融的解决方案创新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的公司和机构参与到这个拥有广阔前景的行业中。

中付技术作为跨境金融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关注跨境金融行业最新的趋势与发展。我们专注于为跨境支付机构和公司提供跨境收款、虚拟卡发卡等技术服务解决方案;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助力跨境B2B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为跨境机构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方案的细节,请联系我们的客户经理。

News, Services

欧洲金融科技机构Paytend成功签约中付技术EMV 3DS方案!

近日,知名创新金融科技机构Paytend成功签约中付技术EMV 3DS方案,达成合作关系,推进双方发展更进一步。

EMV 3DS是企业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数字购物体验的关键。中付技术的EMV 3DS方案已获得Visa、MasterCard、AE、Diners Club/Discover,以及银联国际等国际卡品牌的认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付技术的EMV 3DS方案有助于Paytend无缝验证消费者身份并防范无卡 (CNP) 欺诈交易,助力Paytend提升交易安全性和客户体验,从而实现业务风险精细化管理和运营。

在未来,双方的合作也将深入EMV 3DS技术在全球支付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推动支付行业服务升级,维系行业的健康发展。

Paytend

Paytend是一家创新的欧洲金融科技机构,持有欧盟电子货币机构牌照(EMI License: LB000480)。提供欧元IBAN账户开户,Pay-in(收单),Pay-out(全球速汇与SEPA/SWIFT转账)服务。支持Co-Brand MasterCard和Visa卡的发行。Paytend Wave是Paytend全新的收单业务品牌,支持Mobile SoftPos线上电商和线下收款。立足欧洲,面向全球,Paytend利用数字化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专业、高效的定制化服务。

Sinopay

中付(深圳)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跨境合规及风险管理服务公司。作为国际卡组织风险类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及服务商,中付技术致力于帮助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跨境商户解决跨境业务中的合规问题并更好地管控交易及业务风险。中付技术主要提供外卡收单网关系统、交易反欺诈、风险合规及反洗钱系统、跨境交易拒付处理、国际汇率管理及大数据管理等跨境交易相关技术服务。

目前中付技术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反欺诈工作委员会成员、Visa&MasterCard官方授权服务商&TPP及合作伙伴、Austreme经销商、Oracle ISV合作伙伴,服务客户遍及海内外,在业内具有良好品质口碑。

News, Interpretation of regulatory policy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安全管理机制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金融科技应将保障金融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其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具有较高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为更好防控创新风险,摸清金融服务测试运行状况,便于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监管细则,创新监管工具坚持包容审慎原则,严守安全底线,建立健全涵盖创新应用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全面筑牢金融科技创新风险防线(如图)。

一、事前审慎把关

1.以业务合规为前提通过内部机构审计、外部专业评估、征求管理部门意见等方式,确保金融创新不突破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基础规范文件等红线要求,严防以“创新”为名突破现行业务规则的虚假创新。

2.以技术安全为保障对照创新安全通用规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范等金融行业标准进行评估,严防存在技术漏洞和风险隐患的应用参与测试,全面提升创新应用的标准符合性与安全性,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合理、规范地应用于金融领域。

3.以风险可控为目标,督促申请机构建立健全风险内控制度,落实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完善风险补偿、应急处置、服务退出等机制,切实保障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事中动态监控

建立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监管手段持续动态监测创新应用运行状况,及时定位、跟踪、预防和化解风险隐患。

1.多渠道风险态势感知。加强与网信、公安、工信等部门合作,建立涵盖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行业协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协同机制,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风险信息共享。采用机构报送、接口采集、自动探测等方式,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动态感知金融科技应用风险态势。

2.综合性风险分析评估。提取风险特征信息,将风险归类分级,形成风险数据仓库。通过模型分析、专家评议等方式,准确评估风险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深入分析不同风险特征间的关联关系,及时发现风险趋势与潜在隐患。

3.差异化风险预警处置。建立创新风险综合防控机制,推进差异化风险预警和高效应急处置。指导测试机构履行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借助第三方专业支撑能力,凝聚金融业内外合力,共建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严格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警、漏洞早补救。对于短期内难以补救的风险漏洞,需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采取综合性风险补偿措施;对存在重大问题的创新应用,应及时阻断并退出测试。造成损失的,测试机构须通过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进行赔偿,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事后综合评价

综合采用自测自评、外部评估、第三方审计、专家论证等方式,从创新价值、服务质量、合法合规、数据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对提出申请结束测试的创新应用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创新应用是否履行声明书承诺、是否惠民利企、是否满足监管要求、是否商业可持续,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隐患,防止创新风险外溢。

1.自测自评。申请机构通过系统测试、内部审计等方式,组织开展机构内部评估工作,形成自评报告。

2.外部评估。通过国家统一推行的金融科技技术产品通用安全认证等方式,对创新应用进行全生命周期持续动态安全评定。

3.第三方审计。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式,对创新应用声明书相关承诺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4.专家论证。申请机构组织业务、技术、安全、自律等相关领域外部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在自测自评基础上,结合外部评估、第三方审计情况进行综合评审论证。

News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China's 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gulation

近年来,金融创新与技术变革融合演进、螺旋迭代趋势越发明显,金融科技在我国迅猛发展。金融科技的治理与监管需要更深层次的信任与合作,充分调动来自政府、市场、金融科技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相关资源要素共商、共治、共进,在渐进、互动的规范和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治理原则、价值理念和规范体系。

上期给大家分享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重要意义,今天就给大家其监管框架,包括基本原则、设计思路、监管理念及治理体系四部分。

基本原则

一是持牌经营。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金融业务持牌经营是申请测试的基本条件。科技公司在满足通用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直接申请测试,涉及的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应用场景须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科技公司既可联合金融机构共同申报,也可单独申报后结合应用场景选择合作金融机构。

二是合法合规。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金融机构应依法合规,管控好新技术创新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创新不偏离正确方向。

三是权益保护。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与金融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是包容审慎。践行柔性监管理念,既加强审慎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能。

设计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监管工具探索建立更具穿透性与专业性的创新监管框架,提升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效能。

一是划定刚性底线。以现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基础规范性文件等为准绳,从业务合规、技术安全、风险可控等方面明确守正创新红线。

二是设置柔性边界。运用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柔性监管方式,让人民群众参与金融科技治理,为金融科技创新营造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预留创新空间。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包容合理创新,支持市场主体享有平等参与创新机会与条件,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足够空间。

监管理念

1.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局,提高监管适用性。在金融科技时代,金融服务更多元,业务交叉嵌套、风险形势更严峻,传统创新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灵”。金融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既鼓励从业机构主动创新,又能及时发现并规避创新缺陷与风险隐患。人民银行打造新型创新监管工具,旨在处理好安全与创新的关系,针对我国百花齐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形势,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高度适配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破解创新监管面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局,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2.摒弃“一刀切”简单模式,增强监管包容性。从历史经验来看,适当的监管力度是发挥金融监管效能的关键,力度过小易导致大量欺诈产品涌入市场,进而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反之,力度过大易导致从业机构合规成本过高,从而降低创新活力。新型创新监管工具选择什么样的监管力度,是金融管理部门考量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之初,我们秉持包容理念,主动摒弃“一刀切”模式,积极探索更具引导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新型柔性监管方法,增强政府部门、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良性互动,打造符合新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监管模式,营造包容的金融科技创新环境。

3.引入“多元联动”公众监督机制,提升监管有效性。我国金融机构数量众多、服务创新方兴未艾,传统“政府监管 +机构自治”模式面临较大挑战。引入更多外部力量参与监督是优化创新监管模式的有效手段。考虑到数以亿计的社会公众是金融产品的最终服务对象,他们对创新应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更有发言权为此,创新监管工具引入了公众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不同社会主体作用,让金融消费者深入了解创新产品功能实质、潜在风险和补偿措施,更好地保障其合法权益;让新闻媒体发挥雷达作用,对创新产品安全性、合规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让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事前把关全面评估安全防护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多元联动监督机制,推动构建“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新模式,提升监管有效性。

4.设置创新应用“刚性门槛”,强调监管审慎性。金融科技发展不能走互联网金融的老路,既要重视柔性监管,也要重视审慎监管。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未知领域的探索,风险与变数如影随形,应对不当可能加剧不确定性,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为此,新型创新监管工具强调审慎监管,力求设置刚性门槛。从金融角度来说,坚持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严格落实金融持牌经营原则,严防打着“金融科技”的旗号从事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从科技角度来说,明确风险底线和安全标准,建立风险动态监测感知、高效处置的风控体系,保障真正有价值的科技新成果能够得到充分测试和迭代完善,最终为金融创新注入科技动力。

治理体系

创新监管工具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打造机构自治、公众监督、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

一是机构自治。金融机构落实创新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风险内控和自我约束,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和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响应、应急处置风险补偿和保险赔付机制,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二是公众监督。社会公众作为治理体系的中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产品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以建议、投诉、申诉等方式实现对金融科技创新“质效”的充分监督。

三是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在治理体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投诉受理、自律约束、宣贯培训等工作,为管理要求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政府监管。金融管理部门作为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建立健全监管协调与监督实施机制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地。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

Privacy Settings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experience while using our website. If you are using our Services via a browser you can restrict, block or remove cookies through your web browser settings. We also use content and scripts from third parties that may use tracking technologies. You can selectively provide your consent below to allow such third party embeds. For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okies we use, data we collect and how we process them, please check our Privacy Policy
Youtube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Youtube
Vimeo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Vimeo
Google Maps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Google
Spotify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Spotify
Sound Cloud
Consent to display content from Sound
en_USEN